http://www.kentville.edu.hk  
根德園

「根德園」

一個甲子以來的卓越教育和傳統價值觀

「根德園」(Kentville Kindergarten) 創辦於1966年10月,開課第一天,僅有七名學生。此後將近60年,「根德園」一直與香港並肩而行,成爲此城其中一所有口碑、備受敬重的私立幼稚園。自本園畢業的學生入讀香港各優質小學,最終在本港和海外的不同領域發展,各自取得驕人成就。一個甲子以來,「根德園」已孕育過的學子約三萬人。

一所出色的學校,有賴一群出色的教師。「根德園」為香港一群具才華及熱誠的幼兒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教學平台。教師隊伍中,大部分都在根德園開始展開他們的教育生涯,而大部分老師亦在根德園服務至退休。

創辦人、校監、首任校長

「根德園」由黃小姐創辦。黃小姐生於香港,1930年代末,尚在蹣跚學步的她隨家人移居上海。由於當年大陸動蕩不安、戰雲密佈,黃家沒有久留,選擇遷回香港。其後,黃小姐入讀由隸屬羅馬天主教會的意大利修女營辦、位於尖沙咀的「嘉諾撒聖瑪利學校」。她在該校完成中學課程。

「嘉諾撒」的修女們都是出色的教育家,故學校為黃小姐打下堅實、穩固的中學教育。可惜,身體抱恙讓她未能入讀「香港大學」。病愈後她遂轉移目標,通過報讀「葛量洪師範專科學院」(「葛量洪教育學院」前身)的師訓課程,準備爲人師表。後來,黃小姐接受「嘉諾撒聖瑪利學校」資深修女的邀請,重返母校擔任教職,前後共執教三年。

黃小姐特別鍾愛理科,進修時選擇負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修讀微生物學本科課程。畢業後,黃小姐決定回香港發展,卻發現持美國學歷證書找工作,殊不容易。她極欲投身有意義的工作,於是另謀出路。基於黃家在戰時上海的經歷,黃小姐深知教育的價值。母親時刻提醒女兒:「教育在你手,別人拿不了。」在「嘉諾撒」教學的經驗,也讓黃小姐體會到原來自己擁有教學方面的興趣和潛質。

1960年代的香港,幼稚園數量少、分佈廣。當年,黃小姐和家人住在九龍塘區一幢大屋,屋内甚寬敞、屋外有大花園。黃小姐靈機一動--何不就地創辦一所幼稚園?主意既定,在家人的支持下,黃小姐以其一貫的毅力和勤奮,全身心投入她的事業。

辦學宗旨 與 學校名稱

在為學校確立辦學宗旨、思量學校名稱的過程中,黃小姐想到兩組四字短語:「根深葉茂」(根深方有强幹、幹強方見葉茂)和「德才兼備」(而以德居先),乃以「根德」為校名。 

學校創辦人

 

黃小姐的基本信念是: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各自擁有巨大的學習潛能。她的願景是為學生們創造一個愉快學習的環境,在這裏,孩子們接受德育和智育同樣重視,以達致全人教育;並踐行有教無類,對一眾學生一視同仁。

經過一整年的研究,黃小姐設計出一套涵蓋核心價值、態度和技能的完整課程,學生們將學習中文、英文、數學、常識、體能、音樂和美術。

作爲學校創辦人,黃小姐親自設計一切 —— 課程、教材、教具、學生工作紙、功課作業、家長通訊、時間表、教師培訓計劃和評估系統等等。她相信:愉快的學習是最佳的學習。她常説:「我們的孩子離開根德園以後,會升讀本地小學。我們的目標是為他們安排美好的時光,讓他們愉快地學習。」

學校課程不包括宗教。黃小姐認爲,這方面最好留給家長。

根德園的歷史始於1966年

「根德園」1966年開校時,有七名學生。他們每天上課三小時。當年,一學年上課10個月,家長要為每名子女繳交每月港幣45元的學費(今天的每月學費增至4,600元)。到了第二學年(即1967年),學生人數已增至約50名。不巧,就在這一年,香港爆發嚴重社會動蕩,不少家庭選擇移民外國。儘管如此,黃小姐仍決心戰勝困難,堅持繼續辦學。

早期主任由左至右(吳主任、Mrs. Delbridge、創辦人黃校監、袁主任)

 

自己作爲一位母親,黃小姐深識幼童的天性和特質,尤其擅長課程設計。她為學校不同年級的學童設計循序漸進的教學課程。

早期木印用作自製功課簿及教具

 

她明白幼稚園學童專注力有限,故在日常學習活動中,靜態學習和動態學習兼備;明白到幼童愛玩的天性,故設計了不少課堂遊戲,鼓勵孩子在玩樂中學習。

黃小姐一向對幼兒教育的最新發展深感興趣,經常孜孜研讀外國教育期刊,不輕易放過每個到海外參訪學校、吸收新意念、了解教育新趨勢的機會。她經常參訪美國、歐洲、日本、台灣和内地的幼稚園。每逢夏天,黃小姐都會到美國探望家人,期間每每加插拜訪學校、到教學用品店搜羅教材、教具的行程。

她珍視這些行程:「我領悟到:了解最新意念,參考人家最好的實踐經驗,總是好的 ......我把我學到最好的東西融會貫通,按香港的教育體制作調適,然後套用到我的學校。」

拓展

黃小姐認真對待自己所擔負的責任,得到家長們的正面評價--申請入讀的人數快速增長,學校須要拓展。1979年,鄰近根德道校舍、位於多實街的第二校舍正式啓用,面積較老校舍大一倍。黃小姐將K2和K3搬到新校舍,而K1則留在根德道校舍。可是,較大的校舍帶來新挑戰。她回憶說:「經營一所小學校,要處理的問題較少;搬到一個較大的地方,頭疼事就來了。」

 

擴建中的多實街校舍

 

 

 

1999年,黃小姐卸任校長職務。她前後掌管學校32年,學生人數由1966年的7人,發展至1999年的1,800人。「根德園」已經在香港私立幼稚園領域中穩佔一席之地。黃小姐把掌舵之責(連帶校長一職)交棒予她女兒梁小姐。自此,梁小姐擔任校長至今,而黃小姐則出任校監至今。

梁小姐在商界開始她的職業生涯,為接棒學校管理,她棄商從教。她曾分別在香港和美國讀書及工作;她把自己兩個年幼孩子送進香港的本地學校和國際學校,因此,梁小姐把自己所接觸、所經歷的不同學制之所見所聞,適當地引進「根德園」。

 

根德園45週年黃校監與梁校長合照

 

根德園45週年黃校監與梁校長合照

開學茶聚

 

 

在梁小姐接手時,「根德園」已經是一所根基穩固的學校,以能培育出有禮貌、有能力、學術基礎優秀的學生而得到家長及業界的認同。她細心思考教育的要旨;她研究不同的施教、學習和教養方法,研究什麽因素能真正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盡己所能,塑造最好的自己。

梁小姐無時無刻不在思考這些問題:怎麽樣的教育,才能為我們的學生做好準備,以應對未來的世界?怎麽樣的施教和學習模式,才能幫助他們成爲終身的學習者和貢獻者?

2000年代的世界不同於1960年代的世界。最大變化,除全球化外,還包括互聯網、個人電腦、流動電話等的面世,以及人們在日常生活諸方面中廣泛應用科技。面向未來,梁小姐的目標是增潤既有的課程--為年幼的學生加入更多21世紀的學習目標(溝通、協作及創造力),並有效地運用新科技。在推動上述改革的同時,「根德園」也保存其傳統價值觀。所有這些,都需要經歷一個不斷反思、改進、變革的過程。

「『根德園』有幸擁有一支充滿教學熱誠、富有教學創意,且十分關心學生是否學有所得的教師隊伍」,梁小姐說。「學校把不斷優化課程和提升教學質素,放在首位。多年來,我們為能做到與時並進而深感自豪;我們深深體會到,爲了學生的福祉,持續改進至關重要。」

自2011年起,「根德園」每年都進行大型專題研習。梁小姐解釋說:「我們每年都集思廣益,挑選一個重要課題,並在老師和家長的協助下,帶領學生參與其中,進行深入探討。迄今,「根德園」已經開展了20個專題研習,對整個學校、家長和學生來説,都是令人贊嘆的學習活動。」專題研習的主題圍繞環保議題,包括3R(如何減廢、重用、回收)、保護瀕危動物、關注氣候變化、培養健康飲食和運動的習慣;此外,專題還包涵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和傳統美德。

為促進學生的協作、溝通及創作能力,學校亦設計了一系列「星期五綜合活動」,以小組形式進行,讓學生有更多表達及發揮創意的學習機會。例如,綜合活動中「不一樣的故事」(小漫畫),學生以四人一組編寫、創作故事情節及設計圖畫,最後進行小漫畫的故事分享。透過活動鼓勵學生互相分享及表達不同的想法,藉此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及協作力。與此同時,學生利用漫畫與同學們分享,藉此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表達力。

學生一起創作及分享小漫畫故事

 

 學生運用iPad創作小小故事(電子版)

 

「每一年,我們都驚嘆於孩子們在不同的學習項目中所表現的創意和熱情,以及他們在協作解難、分享自己想法時所表現的信心」,梁小姐說。「有一年,研習主題是減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看到我們的年幼學生是如何真誠關心地球面對的問題,亦能說出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些什麽,來改變目前的情況;明白自己作爲地球一份子,應該出一分力救救地球。我和老師們實在深受感動。」

 

專題研習之綠色小戰士

 

專題研習之我愛地球

專題研習之動物知多少

 

 

專題研習“小小愛明家”,學生創作如何救救公主

小小發明家之創作保護薯片神器

 

專題研習之撲「塑」生活大檢閱

專題研習讓學生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及傳統美德

專題研習之親子作品

 

 

「根德園」的另一重點任務,是鼓勵家長們多些參與孩子教育的相關活動。「我們每天只有三個小時和孩子們在一起,家長在子女的成長和學習方面,實在擔當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為了幫助孩子們培養良好習慣,促成他們茁壯成長,學校和家長必須密切合作。」

為了鼓勵家長參與子女的學習活動,學校提供了練習及教材,讓家長在家中協助子女延伸及鞏固在課堂學習的内容。爲了協助學生培養閲讀的興趣,學校邀請了一位講故事專家到校與家長分享講故事的技巧,增設閱讀計劃,並每兩週傳閲書籍,供家長和孩子在家中共讀。

Bring Me A Book活動,學校邀請講故事專家到校與家長分享

 

另一個例子是,「根德園」特別為K2的學生製作一本繪本故事冊「我的成長印記」,讓家長和子女一起了解自己和家庭。「在其中一部分,我們邀請家長向孩子解釋其名字的由來」,梁小姐說。「我們希望鼓勵家長多與子女溝通,好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家庭故事、家庭的價值觀,以及父母對孩子的寄望。我們深信,這些都是能强化家庭紐帶的重要對話。」

學生製作繪本故事冊「我的成長印記」

 

「根德園」一直致力與家長保持定期溝通,並讓他們了解自己子女的學習進度。

2014年,「根德園」引進了一套涵蓋全校的電子平台,整合、精簡了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這個附有學校活動照片和影片分享的平台,為家長提供一個了解子女在學校參與活動情況的渠道,例如,他們可以安坐家中,觀看自己孩子在《Show and Tell》、《小漫畫故事》、《英語小話劇》、《普通話兒歌》、《迷你音樂表演》等活動的表演。

 

2015年迷你音樂表演“神奇的手提電話”

 

迷你音樂表演之根德時光船

梁小姐說:「科技發展迅速,我們一直尋找方法,希望將新科技引入學校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教與學、家長的溝通、分享學生學習成果、學校日常運作等。」

另一方面「根德園」也十分重視及支持教師發展,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素。

梁小姐對學校的管理架構進行了全面改革,管理模式由以往的「由上以下」轉變為「權力下放」,提供更多機會讓資深老師參與學校的決策,並加強對年資較淺老師的支持。學校亦安排資深老師定期舉辦老師培訓工作坊,提升老師的教學質素,並協助他們識別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學生,並給予適切的支援。

此外,「根德」一向致力支持教師持續進修,曾向35位修畢幼兒教育學士課程的教師提供部分學費資助,讓老師們能夠與時並進,學習並實踐新思維和教學方法。

直面挑戰、成長思維、“我做得到”的態度

受到2020年爆發新冠疫情的影響,香港學校經歷長時間的停課,這是梁小姐接管學校以來最艱難的時期。「就連幼稚園的教學也要迅速轉向線上學習」,她說。「我們也要即時籌備如何向我們非常年幼的學生提供線上學習。慶幸的是,過去十多年的課程和技術改革讓我們能夠迅速和順利地作出應變。老師們團結一致,面對新挑戰亦能靈活應對,且富有創造力。在所有老師群策群力下,令根德園在疫情間「停課不停學」,繼續向學生提供適切的教學及支援,以保持他們的學習水平。」

 

停面授課堂期間,老師與學生於Zoom進行團拜 

 

過去60年讓我們領悟到:轉變是無可避免的,人們必須保持韌性、富想象力,才得以生存下去並茁壯成長。具備成長思維、保持態度積極,堅信“我做得到”,是賦予「根德精神」的信念支柱。

面對這些快速而不可預測的變化,「根德園」從未忘記其使命--成爲一所珍視其傳統價值觀及與時並進的學校。

梁小姐說:「我們的目標仍然是:我們的畢業生將成爲具有積極、正面態度的自我學習者。透過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我們可以教導每個孩子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最終成爲具責任感、做事深思熟慮的年輕世界公民。孩子們是世界的未來和希望,我們身爲教師能教導和協助他們茁壯成長是我們的榮幸。」